眼镜王蛇

Ophlophagus hannah   Cantor
   

  203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同眼镜蛇颈部能膨扁“呼呼”作响;但成体比眼镜蛇粗长,体背黑褐色,
颈背具倒“V”字形黄白色斑纹;在顶鳞之后有一对大的枕鳞;第4、5片下唇鳞之间没
有小鳞片嵌入;体中后段背鳞15行。
描述依据标本 西藏墨脱1雄,四川米易1雄2雌,云南勐腊、孟连1雄1雌,贵
州兴义、望漠、榕江、荔波10雄3雌,浙江龙泉、泰顺2雄,福建福州、闽南5雄,广东广州及海南海口、吊罗山、五指山7雄2雌,广西大瑶山、天峨、梧州5雄3雌,共31雄12雌 43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体型粗长,国内采到的最长记录(3276+530)mm(黄祝坚,1959),国
外有全长达5580mm的报道(Smith,1943)。本文所描述的标本雄性最长(2810+543)mm (福建福州),雌性最长(2455+380)mm(广西大瑶山)。体背黑褐色,有些呈绿褐色或
黄褐色,颈背具倒“V”字形黄白色斑纹;体尾背有窄的白色镶黑边的横纹34—45+8—
17个;下颌土黄色,腹面灰褐色,具有黑色的线状斑纹。
幼体斑纹与成体不同,主要是头背在眼前和吻背有二道细的黄白色横纹,眼后有两
道由小的黄白色点并排的横纹;体背黑色,具有窄的黄白色横斑;腹面黄白色,具有窄
的黑色或褐色横纹。顶鳞之后有一对大的枕鳞;颊鳞缺;眶前鳞1,眶后鳞3,贵州榕江1雄右侧眶后鳞2片;颞鳞 2+2(3),贵州荔波1雄右侧后颞鳞1片;上唇鳞7, 2—2—3式,广西1雄8片,2—2—4式;下唇8 (7, 9),前4(3)片切前颔片;背鳞平滑,具金属光泽,斜行,19 (17, 18, 16)—15—15行,雄性腹鳞235—250,平均242片,雌性239—265,平均250片;肛鳞完整;尾下鳞部分单片部分成双,雄性83—96,平均88,雌性77—98,平均84。
上颌齿沟牙之后有3枚小牙。
半阴茎深分叉,基部光滑,分叉近端小刺密布,分叉远端肤褶成环状排列。

生物学

生活在平原至海拔1800m(云南)左右的高山林木中,常在水旁出现,
或隐匿在岩缝和树洞内,有时爬上树,后半身缠绕在树枝上,前半身悬空下垂或昂起。能滑翔追捕食物。昼行性。以其他蛇类和蜥蜴类为食,也吃鸟类、鸟卵及鼠类。据《贵州爬行类志》(1985)报道曾发现眼镜王蛇在稻田追逐鸭子,剖检胃内吞物有乌梢蛇,眼镜蛇等蛇类。陈远辉于1990年7月在湖南郴州地区捕获一条4300g重,3000多毫米长的眼镜王蛇,正在吞食一条2100g的王锦蛇。卵生,6月份产卵,卵数21—40枚,多者可达51枚,卵径(57.6—64.3) mm × (32.3—36.0)mm。母蛇有护卵习性,盘伏在上层的落叶堆上,有时雄蛇也参与护卵;孵出的幼蛇全长460—640mm,体重19—26g(木场一夫,1973)。赵尔宓、李胜全(1983)报道在西藏墨脱观察到一条全长2253mm的母蛇盘踞于叶窝上,叶窝厚45cm,直径55cm,其下有卵25枚,堆成四层,从上到下分别有5、8、8、4枚,卵长椭圆形,卵径65.5mm×33.2mm,卵内已有成形的胚胎,此系国内对
眼镜王蛇护卵和叶窝构筑情况的首例报道。
垂直分布:800—1200m(四川米易),570—1800m(云南),281—1650m(贵州),850m
(西藏墨脱),300—400m(福建),300—600m(浙江)。


国内分布

浙江(庆元、泰顺)、福建(武平、上杭、大田、德化、福州、长乐、闽侯、福清、南靖、平和、漳州、龙海)、江西(瑞金)、湖南(郴州地区)、广东(广州、清远、从化、罗浮山)、海南、广西(大瑶山、睦边、凌云、上思、德保)、四川(米
易)、贵州(兴义、罗甸、望漠、榕江、荔波)、云南(景谷、孟连、西双版纳、陇川、盈江、水塘)、西藏(墨脱)

经济意义

为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剧毒蛇,排毒量大,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出干毒
量达101.9mg(广西),小白鼠皮下注射半数致死量0.34mg/kg体重(中国毒蛇与蛇伤防治,1979: 128、133)。含有神经毒和血循毒,被咬后中毒严重,如不及时抢救,容易造成死亡。但该蛇并不多见。其肉可供食用,蛇胆可供药用,蛇毒也可利用。应防止滥捕。